延伸新课改内涵,培养拔尖创新人才……
遂宁中学科技创新作品获全国金奖
创建市以来学校科技创新大赛规格最高奖项
2012年9月,遂宁中学高级教师李作怀的科技创新作品《双层变焦眼镜》,荣获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。
这是自建市以来,遂宁中学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规格最高的奖项。这是对遂宁中学花大力气、高投入在培养科技创新师生方面的肯定,更是对学校在新课改中提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众多举措的肯定。
遂宁中学
获建市以来最高科技奖项
“放在眼前的书位置没变。但是带了这个眼镜后,可以明显感受到书的字体大小在不断变化,可以感受到眼睛在运动,”9月27日,遂宁中学初一(1)班教室里,13岁学生叶乙建直呼“神奇”。
让叶乙建感觉“神奇”的眼镜,就是遂宁中学高级教师李作怀老师的科技创新作品双层变焦眼镜。2012年3月,李作怀老师的双层变焦眼镜荣获遂宁市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;4月,再次荣获四川省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;同年9月,荣获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。
这也是自建市以来,遂宁中学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规格最高的奖项。
第一眼见到这副科技创新作品双层变焦眼镜时,很容易被它大众化的外表“模糊”过去。记者拿到手中细致观察时发现,这副荣获全国金奖的眼镜拥有双层镜片,在双层镜片之间密闭空间内压入透明液体,利用微小改变,使镜片的中心厚度发生改变,从而使镜片度数发生改变。
“现在学生近视的比例越来越高了,”李作怀老师介绍着当初着手双层变焦眼镜创新的初衷:“现有配制的眼镜主要客观满足了近视眼的堕性,却扼杀了自身的主观调节作用,长时间、近距离看物就会使眼更近视。”
据李作怀老师介绍,本镜片是充分利用了人眼的主观自我调节作用,当在一个固定的看物距离看物体时,在变焦的情况下,其视角在不断变化,对眼睛来说相当于在户外看物,所以视神经将不断调节晶状体被挤压的程度,使晶状体的屈光度随之改变,达到看清物体的目的。这样人眼的晶状体常在活动,眼动则灵,那么晶状体的弹性就好,近视度就逐渐降低了。
从2002年开始,李作怀老师就开始想办法如何发明变焦眼镜来改善学生视力。在遂宁中学的大力支持下,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断完善,双层变焦眼镜已在2010年荣获实用型专利证书。“我希望它能够让更多的孩子远离近视眼,远离厚重的眼镜。”
记者了解到,这款环保健康的双层变焦眼镜,目前已与合作商进入洽谈阶段。它的面世,将让更多的孩子摆脱眼镜的困扰,重还他们一双灵动明亮的双眼。
培养拔尖创新人才
延伸新课改内涵
李作怀老师的科技创新作品,是遂宁中学近年来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其中一个缩影。仅在遂宁市第1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,遂宁中学就荣获市一等奖2名,市二等奖4名,市三等奖8名,更有不少科技创新作品代表遂宁市参加全省创新科技大赛。
“学校对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方面非常重视,”作为遂宁中学科技创新兼职辅导员李作怀老师向记者介绍道:“学校把“创模”工作与科技教育活动紧密结合,多次开展各式主题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,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,主动探究身边的科学问题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,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。”据悉,遂宁中学每年投入数万元,在初一、初二开设科幻作品课,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能力;在初三至高二年级利用通用技术实验室作为创新实验点,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做出实际成果作品。
2010年新课程在遂宁市高中学校全面推广。当不少学校还在迷茫如何来实施新课程改革时,遂宁中学已借鉴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和方法,在新课程改革路途中迅速找对方向,成为遂宁市新课程的改革先锋、省级新课改样本校。
记者了解到,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,遂宁中学坚持以理论为支撑,以专家支持为依托,以实践研究为主轴,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,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。
学校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,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,联系社会生活实际,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。在教学过程中,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,引导学生置疑、调查、探究,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,让学生在“自主探索、合作交流”中学会学习,学会创造,使学生在“差异发展、体验成功”中,学有特长,发展个性。
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,更是摆脱同质化教育中的有力武器。在2012年的教育道路上,遂宁中学手持创新大旗,朝着“精品化、现代化、国际化”名校的目标,大踏步地向前奔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