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四川省遂宁中学官方网站
网站首页 遂中概况 遂中简介
第一章 遂宁中学的历史本源(第二节 学 宫)
2011-11-3 00:00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2161
    第一章 遂宁中学的历史本源 第二节 学 宫        学宫乃作养人材之所,教化之源。对于遂宁来说,它是有史可稽的最早的官办学校,对于遂宁中学来说,它应该是鼻祖。其建立的时间,一般说法始于唐,但从有关文献推知其最迟也应该是在汉代。清人张鹏翮在《重修学宫记》中说:“唐虞三代以来,莫不敷教明伦,以故乡有塾,党有庠,术有序,国有学……      
文   庙      昔文翁之守蜀也,先命邑之小吏受业于京师,业成而归,遂于成都立学,……于是西蜀之郡县莫不荣之,争相仿效此行之。……武帝高其风,至令天下皆立学。”清人宋敏求(时四川主试)在《修学碑记》中说:“考蜀自文翁振兴文教,郡邑皆重庠序,而遂为最。”据上面两位先达的说法可以推知:作为文献名区历朝以州府称的遂宁,“山川灵秀,钟毓人文,往时礼教之兴,咸谓有文翁遗风”(清宋敏求《修学宫记》)在汉以前应该就有塾有庠有序。在文翁守蜀之后,西蜀之郡县皆仿效立学,遂宁也必然步其后尘。即使遂宁之官吏不重视教化,不仿效文翁,那么汉武帝“令天下皆立学”,他们决不会置乌纱头颅于不顾,而抗旨不从。事实上,遂宁重视教育,兴办学校,由来已久。宋敏求“而遂为最”一语已足为明证。但惜乎“古书之不存”,无从稽考。而可考的文献有如下记载:  “唐贞元初,刺史乔琳立学官,礼儒士,而得张九宗。”  (《遂宁县志迁学记》)  “古遂郡学之设,其来尚矣。唐贞元初,刺史乔琳荐升张九宗为学官……”  (明王廷恕《重修学宫记》)  “学宫之设,亦自唐以来有之。”  (明杨廷和《重修学宫记》)  “遂邑……自唐刺史乔琳建学城南……”  (清刘桐《重修学宫碑记》)  “遂邑学宫之建,自唐宋以来尚矣。”唐贞元间,刺史乔琳创于郡城南。”  (清张瑗《增修学宫碑记》  根据以上资料可以肯定地说,学宫为贞元初年(公元785年)乔琳所创建,其址在城南。  学宫创建以后,其址几经迁移,建筑几经毁修。乔琳创建时学宫已初具规模。据史载,乔琳“荐升张九宗为学官”,张曾在学校垣墙外亲植柏数千株,势摩霄汉,佳气葱郁,景色之壮丽,甲四川之秀,可见学宫景色不凡。  但不幸到公元931年(后唐长兴三年),孟知祥与董璋合兵攻遂宁,城陷,时守城将领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,先沉妻于署内后井,然后自刎。学宫也在这次战乱中毁于兵燹。公元1044年(宋仁宗庆历四年),仁宗从宋祁、欧阳修等人之议,诏令州县皆立学。太守廖询乃徙置学宫于城之东,比原之规模更为“宏敞”。但庙不南向,且濒江地下,不久便为水所圮毁,“久益荒寂,邦人尤之,以为是文物所从而不振者”,每议更修,因意见不一致而不果。后来一些“部、刺史、太守至,或以非当务,不省问加意,则因仍故处增痹补败,而邦人素所郁怫者,卒不得大快”(宋杨辅《迁学记》)直到公元1202年(宋嘉泰二年)转运使王勋、太守赵善宣,始力排异议,于郡治之南,书台山下买民田而改创。1202年3月动工,未到一年即告成。连贡院及学宫共计费缗钱三万有奇,米千四百斛。在修建中“百工有司,无一辞告病,……事成而民气和乐”。(宋杨辅《修学记》)公元1276年(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),重建稽古阁,不久残于兵。至1331年(元至顺二年)陇左汪敬昌袭勋世爵为州监,拜谒学宫,见稽古阁颓圮,乃会郡将王秃辉、州猝张良玉、幕职赵应祥等构木石、具工徒、计用度、聚资粮,乡邑之人亦各出俸金有差,阅三月,终建成稽古阁。这一工程,冯元《建稽古阁记》中有记。事成后,学宫有大成殿三间,中竖至圣先师孔子神位,两旁分东配、西配、东哲、西哲,建有讲堂、稽古阁、二雁塔。孔子第十六代孙孔敬周自京师遍历蜀郡,到了遂宁,“拜祖庭后,瞻庙貌鼎新,规模益整”乃作《重修大成殿记》刻石以记其事。到1357年,元运寝微,战争连年不断,庙学焚毁殆尽,独夫子庙岿然独存。1371年(明洪武四年),松江府横云山儒士钱恕,授奉训大夫来知遂宁州事,淮安桃源陈善授承事郎,为州同知,两人都以诗赋中甲第,来遂宁下车之初,拜谒先圣先师,见殿宇倾颓,便感慨地对耆老说:“郡学乃作养人材之所,教化之源,今庙貌若此,深为弗称。”于是割己俸倡建,门庑斋舍,及坛庙,公廨、驿舍街衢,轮奂一新,绘72贤及历代道学宗儒,延请明师训诲子弟,每月初一、十五亲自主讲。明人王廷恕称赞他们“言行笃实,廉洁逊让,爱民如子,处官事如家事,真儒者气象。汉之龚黄,蜀之文翁,不过是也。”  随着时间的推移,学宫上雨傍风,日入于坏。直到公元1456年(明景泰七年),四川佥宪刘福,由进士拜监察御史,揽辔西蜀,北至遂宁,首先拜谒宣圣庙,见堂庑斋庐殆将倾圮,又见雁塔题名石刻,前代进士很多,愀然叹曰:“古文献之地凋弊若此,无以具观瞻。”就把县典史吴让招来,对他说:学校是兴贤育才之地,一方所甚急,跟饮食一样重要,应该是“大事之前,有司之责”。自己割俸以倡,当时在位的官吏也分别捐出俸金,吴让和教谕郑宗成、训导杜景华,左右其事,又叫老人蔡志敏监工,百姓也乐于修建,遂修葺大成殿,稽古阁,棂星门,讲堂,抱厅,进德、时习二斋,东西号房十八间,并装塑从祀先贤像凡109位,石路130多丈,并续洪武以来科贡名于雁塔,以至庖厨神库,都一一修齐。这一次修葺从1456年冬到1459年(明天顺三年)接近三载,而学校岿然一新。  此次修建,明朝遂宁教谕郑宗成作《修学记》勒石以记其事。  以后在宣德景泰间,又多次修葺,但“治之不时,时入于敝, 诸生私忧之。”邑教谕戴显、张彬、梁性把此情白于巡按御史曾禄,曾令改为之。适逢武陵人丁护以乡进士来知县事,又将这一情况报告巡按御史姚祥,姚亦同意修建。但修建费用不足,时值岁荒危,又怕敛财毒众,于是召集乡议士于堂下,酌酒礼劝,以雁塔二亭属吴伯堂,祭器属燕大经,东西庑张琦翼、罗元纲,东西号潘从裕、冯宪方,棂星门僧会净本,又属张尚中、吕九约、胡子敖、闵宗政、张仪安、汪嵩、黄道澄、叶本澄各输钱谷,增饬堂殿,置古庐瓶二,爵百又五十,以供祀事,义官余本璇、王勋督工缮理,饬礼殿、庙庑、讲堂,又修序舍,对原稽古阁、尊经亭,“增卑为崇,廓隘而宏”。到1502年(明弘治十五年)民无尺帛之忧,而大功告成。此次修建明人杨廷和作《重修学宫记》,明太傅席书作《修学碑阴记》勒石以记其事。  到1510年(明正德五年),巴蜀盗起,遂宁为避其侵扰,日闭城门。可是到1512年(明正德七年)仍不免于难。就在是年冬天,石柱土人数千,屯宿学宫,拆木毁垣,小的当柴烧,大的拿去卖,侵扰了十多天才离开,致使学宫如“古庙荒祠,风日莫蔽,神人无止,观者流涕”。(席书《重修学宫记》)认为修葺非数千缗不可,没法办到。可是到1514年(明正德九年),贵阳举人范府来尹于兹,首谒庙学,慨然以兴复为己任,召集县里富而义者集学宫,分工负责出资修建,“钱不给于府库,力不征于闾阎”,未逾年,而前规旧制,炳焕重新。邑人席书,曾作《重修学宫记》以记其事。  到公元1541年(明嘉靖二十年),学宫损坏益甚。学谕罗应时,把情况报告于县,县达于州,州守张珩,亟请于巡抚中丞刘大漠、巡按谢瑜,拟修葺,未果。时分巡佥宪舜原杨公瞻行部适至,谒庙学,叹曰:“文献名区,风教重地,忍久睹其坠乎?况两台业有成牍,胡不即戒工也!”于是授权给县令李守维。守维遂“发帑市材,征工庀物”,以初秋动工,“首圣庙,次庑,次堂,次斋号,次稽古阁,次雁塔,次碑亭,次台砌,次厨库,次射圃,次文昌祠,次官廨。”窄的拓宽,矮的加高,毁损的修复,新修连接大殿的走廊、栏杆,在文庙左边建启圣祠,右边建名宦乡贤祠,堂后建敬一亭,在学宫的西边买民居建青云路八十有二丈,使士能东西出入,路旁建六个牌坊,并在学宫周围筑了长达270丈的围墙,沿墙植柏数千株,与唐宋古柏错立交荫,随后又在讲经堂后垒石崇台建尊经阁。这样,学宫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。邑人陈讲在《增修学宫记》中赞其为“甲全蜀”。宋敏求在《修学碑记》中赞其为“壮丽甲四川”。  可惜100年后,明朝十分衰微,1644年(明崇祯十七年),张献忠再次举兵攻入遂宁,学宫荡为邱墟,古柏也只剩十分之一。1684年(康熙二十三年),康熙令郡县各学重儒重道,又敕天下有司,捐助修学,于是遂宁人众力协助修葺学宫并建明伦堂,但大成殿未修复。1686年(清康熙二十五年)邑人张烺(张鹏翮父)尽出数十年所蓄之租赋,为之鸠工庀材,又讬里民王来鸣董其事。经始未阅月,陈愚(号咸巷)来遂为县令,见学宫之颓坏,遂捐俸募资,以助其事,修成大成殿、启圣祠、两庑龛座,并筑围墙数百丈,到1693年(清康熙三十二年)秋才告成。工程费用,大约捐自张烺者十之三,捐自陈愚十之六,绅耆诸生则十之一。  自兹以还,学宫几经风雨,剥蚀而倾圮可虑。1751年(清乾隆十六年)夏,济宁人刘桐为遂宁县令,下车之日,拜谒圣庙,“见外无以为藩蔽,内无以肃观瞻”,谋修葺,未果。1759年(清乾隆二十四年),捐俸以倡,乃鸠工庀材,叫百工“材取其壑,工欲其完……缺者补之,坏者易之,卑者崇之,隘者扩之,周回缭以墙垣,甃以砖石,饰以丹青”。大成殿、崇圣祠、尊经阁,俱一一修整。这一工程,从是年三月到六月既望始成。学博刘晓、邑尉金钦恭、绅士张勤河等也为这一工程出了不少力。  其后学宫几经增修补葺,但大成殿、庑舍、戟门尚未修补好。1784年(清乾隆四十九年),云南阿迷州年桥举人李培山亘 任遂宁知县,甫下车拜谒圣庙,见殿宇庑舍破旧,慨然对同学说:“郡学乃崇祀先师之所,今庙貌若此,儒风何以丕振?”遂捐俸以倡,邑人亦乐于赞助,遂醵金鸠工,对圣庙、龛、台、两庑、丹墀、甬道“蚀者坚之,隘者闳之,卑者竣之,毁者完之”。这一工程,1785年(清乾隆五十年)夏动工,1786年(清乾隆五十一年)秋竣工。邑人张瑗作《增修学宫碑记》以记其事,并说“而宫墙一新焉”。  又过了二十三年,到1813年(清嘉靖十八年),学宫因岁月既久,渐即颓圮。邑人议建明伦堂于庙左,正祠殿位制,因工巨费繁,未修成功。1819年(清嘉靖二十四年)江西新城进士徐鸿仪任遂宁县令,下车首谒圣庙,认为此一工程不可中途而废,乃捐俸以助,而日敦促之,修整崇圣祠及亭阁与堂,到1823年(清道光四年)冬始告成。徐鸿仪作《重修遂宁县学碑记》以记其事。至于修缮后的情况,后人不得而知,但从张瑗说这次修缮“庙堂规模于前代时巍峨壮丽之观,庶几无多让矣”来看,可知已恢复了学宫壮丽旧貌。  其后,1860年(清咸丰十年)蓝大顺率农民起义军进攻遂宁,围城六十余日,学宫被毁,惟尊经阁稍仍其旧。  学宫从785年创建到公元1905年建立高等小学堂止,共经历了1120年的历史,其址几经迁移,由城南而城东,最后建在书台山下,其建筑几经毁修,由唐乔琳创建初具规模,而修得最为壮丽的是明嘉靖二十年李守维增修之学宫,以后经康熙、乾隆、同治等朝的多次修缮,但都未超过这一规模。至于学宫中的设施等各代并不一致,现据民国十八年李家钰主编的县志所记转录如次:  学 校  遂宁县学,唐贞元间,刺史乔琳创于郡城南,后废于五代孟知祥之乱。宋庆历四年,改建郡城东,复为江水冲圮。嘉泰初,徙置书台山下。历代增修,多有碑记。其地为唐张九宗书院旧址。  先师庙三间,旧名大成殿,设像,封王。明嘉靖八年,改称先师庙,撤像,易主,去爵,称至圣先师。清顺治二年,谥“大成至圣文宣先师”。十四年,改谥“至圣先师孔子”。历代颁有匾额。  万世师表匾额 康熙二十三年  孔子赞颜、曾、思、孟赞 三十五年  生民未友匾额 雍正三年  与天地参匾额 乾隆三年  圣集大成匾额 嘉庆七年  圣协时中匾额 道光元年  德齐帱载匾额 咸丰四年  圣神天纵匾额 同治二年  斯文在兹匾额 光绪元年  中和位育匾额 宣统二年  正 殿   至圣先师孔子神位 正中南向  此外,东配、西配、东哲、西哲、东庑、西庑则祀先贤、先儒、名宦、乡贤,大成殿陈设各种祭品。
Copyright © 国家级示范高中-四川省遂宁中学校 版权所有
ICP备案编号:蜀ICP备12007609号-1  [网站资质审批号]:川教GZ-20120011   川公网安备 51090302000146号
[本部]:遂宁市育才西路96号  [联系电话]:(0825)2224785
[介福路校区]:遂宁市介福西路  [联系电话]:(0825)2318440
  [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]  [联系电话]:(0825)2988759
[Email]:sn_wgb@126.com [网警电话:110]
技术维护:四川盟正科技有限公司 0825-2222245 微信:snwzjs QQ:12581378 邮箱:12581378@qq.com

GMT+8, 2024-4-30 22:01, Processed in 0.125202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返回顶部


学校二维码
请扫码关注